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百度
2
今日热点
3
微信公众平台
4
贴吧
5
opgg
6
dnf私服
7
百度贴吧
8
知乎
9
dnf公益服
10
百度傻逼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上海
2
习近平
3
新疆
4
鄂州父女瓜
5
乌鲁木齐
6
疫情
7
H工口小学生赛高
8
习明泽
9
芊川一笑图包
10
印尼排华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大摩宏观策略谈:2025中美变局展望
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!可考心理证书,无需辞职,名额有限,11月30日截止报名!!!
穿了跟没穿一样,胸型赞到爆!天然乳胶,性感到让男人腿软!
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?检方回应
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?检方回应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(二)——近代白酒发展史的启示
Original
慧思书房
慧思书房
2024-09-19
接着上篇
《白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(一)——近代白酒发展史的启示》
的“品质”部分继续聊。
之前有不少朋友认为茅台系列酒产能不足、基酒外购,笔者在《贵州茅台产销量、产能数据整理——暨贵州茅台半年报学习笔记(含前文数据更正)》也曾提出了系列酒长期超卖的疑问。
经过最近的阅读,笔者现在的观点是:系列酒基酒应该不是外购的。
首先,这不符合茅台酒厂的风格。对于外购基酒的质量,酒厂掌控力差,只能通过检测等方式事后把控。
其次,备注酒的量有可能较大。
备注酒指因质量等原因不能达到茅台酒要求的基酒。根据白酒专业书籍,酱香酒的优质酒比率约为75%,茅台酒厂通过改进技术,可能能达到80%。所以笔者认为,公司财报上记载的茅台酒的基酒产量是不包括备注酒这部分的,而备注酒的量具体有多少、在哪些系列酒中使用,可能是为了保护系列酒的声誉,公司都没有详细讲过。
从另一方面来说,茅台酒的勾调很复杂,有些轮次的酒并不是全用。笔者在《传统优质白酒,中华文明孕育的奢侈品(二)——白酒基础知识学习笔记》写过,有些轮次的酒全用,有些用大部分,有些只用一部分。这也决定了,取出来的酒必然会有一部分用不上,但是笔者也不清楚这跟优酒率是不是同一回事。
(三)营销
白酒的营销一直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方面,因为它的影响立竿见影,能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收入、利润。
为了更好地分析,我们先回望一下白酒行业龙头更替史和3次危机。
一、行业龙头更替
泸州老窖→山西汾酒→五粮液→贵州茅台,白酒行业龙头的更替体现了白酒消费的潮流变化,即由大众化到品质化、再到高端化的过程。
1、1952-1984年,泸老大:家里有矿、产能为王
1950-1951年,包括“温永盛”等几十家泸州私营酒坊进行公私联营,正式成立了泸州老窖曲酒厂的前身——“川南区专卖事业公司国营第一曲酒厂”。
联营后的泸州老窖产能强大,1951年白酒产量便达到了3831吨,而1949年合并后的汾酒厂年产白酒仅131吨。
当时是计划经济,粮食等资源都是由国家调拨,名优酒厂的政策支持力度大,在调拨资源、技术支持、人才培育和流动方面享受很多优惠和福利。1980年泸州老窖被确定为率先进行扩张试点的企业,泸州老窖的产销量,超过了川酒“六朵金花”里其他五朵的总和。
为了总结和继承传统酿酒技术,五六十年代,国家有关部门先对泸州老窖、茅台酒、汾酒传统工艺进行查定总结,后又组织知名专家带队对这三家酒厂进行深入研究,即知名的三大试点。1965年“茅台试点”发现了泸型酒(后成为“浓香型”)的主体香味物质“窖底香”,并在之后几年取得了“窖泥人工老化”和人工合成“窖底香”主体——己酸乙酯的技术成功。
受益于技术突破,浓香型酒迅速在全国各地酒厂开花结果。作为“浓香鼻祖”,泸州老窖持续向全国输出、培训技术人才。
2、1985-1994年,汾老大:迅速扩产、产能为王
80年代迎来改革开放,市场经济的实行使民众收入明显增加,需求高涨。
在村村造酒,县县开工的浪潮里,清香型白酒具有生产周期短、成本低、粮耗低、出酒率高的特点,相较其他香型,汾酒在产能扩产上天然具有香型优势。
1984年杏花村地区掀起了酿酒热。但这些小酒厂产品质量低劣,各地纷纷退货,生产不景气,而且威胁到汾酒厂的声誉。于是汾酒厂进行横向联合,组建杏花村酿酒集团,对产能和品质的两手抓,实现了产能迅速扩大以及产品品质稳定。
1984年,汾酒厂白酒产量只有1378吨,而到1985年,汾酒厂产能迅速增长到1.15万吨,当年产量达8000吨,占当时13种名白酒产量的50%。从1988年起,汾酒的销售收入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食品饮料行业之首。
1988年,国家开放了名酒定价权,名酒价格纷纷大涨,汾酒厂选择了“名酒变民酒”战略,保持低价。这个战略也是山西汾酒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⚡1989年第一次行业危机:政策限制名酒消费⚡
1989年,中央政府收紧了货币政策,同时严格限制行政事业机构以及厂矿企业单位购买名酒,要求“名酒不上桌”,国宴不准上国家级名酒,白酒消费需求迅速下滑。
(补充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:197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11.7%,1984年达15.2%,1987年、1988年达11.6%和11.3%,1988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达18.5%。)
当时各名优酒厂刚取得销售自主权,销售模式由专卖系统包销转为自销,没想到在欢欣鼓舞之际,就遭此当头一棒。
茅台酒一下子没了销路,现金极度短缺。由于国家紧缩银根,原定的贷款也批不下来,原料、煤都买不起,外债达3000多万元,一度陷入停产。
虽然茅台委托贵州省领导极力地说服、协调各地糖酒公司(原专卖系统),但是糖酒公司大多无动于衷。厂长邹开良只得自己去找销路,在20个城市建立了茅台酒的专卖点。随后政策缓和,最终渡过危机。
然而,当时川酒的情况要好很多。
1954年茅台酒厂和专卖系统分了家,划归省工业厅领导。而50年代公私联营时,四川专卖局接收了很多私营白酒生产企业,组建了国营酒厂,这部分酒厂没有和渠道分家,包括泸州老窖和五粮液酒厂的前身。
1988-1989年,各省分家的国营酒厂都被糖酒公司抛弃,唯独四川的酒厂和渠道一起共克时艰,这是川酒90年代崛起的重要因素。
1989年这次危机还缩小了五粮液与茅台酒的价格差距,为后来的茅五争霸埋下伏笔。
3、1994-2007年,五粮液:质量取胜、渠道为王
随着收入水平上升、粮食产量提升,一方面,人们不再满足于喝价格低廉、放香较弱的清香型酒,香气更浓郁的浓香型酒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;另一方面,前面讲到,浓香型酒工业化生产取得技术突破,全国东南西北都有酒厂生产浓香酒。
于是,浓香型酒短时间内迅速反超清香型,市场份额一度达到60%到70%,全国上下一片浓。即使到2022年,浓香型的市场占比仍然最高。
浓香型酒遍地开花,使大量消费者习惯、适应了浓香型的口感,但是浓香型酒品牌众多,消费者品牌切换意愿很强,竞争非常激烈。
前面说到,1988年汾酒选择“民酒”战略,但少数酒厂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了坚持高端名酒的定位,不仅没降价反而提价,其中五粮液就率先大幅提价。
1984年,王国春出任厂长之际,面对名酒供不应求的形势,五粮液就开始实施名牌战略。五粮液不盲目追求产量,而是以质量求发展,提高产品质量标准,精益求精,发展出了“分层蒸馏、量质摘酒、分级并坛”等措施,第一等酒才是五粮液酒。
经过提价,1989年五粮液出厂价超过泸州老窖,1994年出厂价超过汾酒,1998年出厂价超过茅台,成为了价格老大,五粮液的霸主地位就此开启。
90年代初,五粮液积极扩产至万吨,并且此后持续扩产。但是由于浓香型酒的优酒率低,大部分只能作为中低端酒,所以高端产能无法在几年内立马提升,只能等时间慢慢推移。
为了消化中低端酒产能,王国春与经销商大力合作,率先将买断经营、
贴牌代工模式(OEM)引入了白酒行业,迅速实现了白酒行业规模第一。
经销商交纳30万到60万元不等的保证金,即可成为五粮液的“子品牌”, 例如“五粮醇”、“五粮春”、“金六福”、“浏阳河”等,由五粮液负责生产,经销商负责销售、自主定价。
但是五粮液的中低档子品牌过多,导致内斗,相互杀价,形成价格倒挂,许多系列酒的经销商只能亏本经营,严重影响经销商积极性。
在买断经营、OEM模式下,厂家对品牌、终端、渠道的掌控力很弱,渠道混乱,五粮液主品牌价值被稀释。
⚡1998年第二次行业危机:亚洲金融风暴+山西假酒案⚡
这次危机是几个事件叠加的:
1997年下半年开始,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。
1998年1月,山西朔州发生假酒案,造成27人丧生,222人入院接受治疗,其中多人永久失明。山西酒业的美誉度一夜之间跌至谷底,与假酒案毫无瓜葛的汾酒因产自山西,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(这也反映出汾酒厂的危机公关能力比较差)。
1997、1998年,国家宏观经济软着陆,经济全面下行,国企改制导致大量职工下岗,社会购买力显著下降。
之前茅台酒供不应求,但危机来临时门可罗雀,而且亚洲金融危机使得茅台当时的主要经销商——国有糖酒公司身陷银行贷款危机。茅台开始寻找经销商,并成立了销售总公司,建设营销网络,完成了向市场化转型。
经销商不仅在销售低谷期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,还在价格直线下跌时承担巨额亏损。在最艰难的时候,各地经销商甚至出钱“反哺”,保证茅台能按时给员工发放工资。茅台走出危机阴影后,季克良一直将经销商和消费者并称为恩人、上帝。
这次危机过后很快就到了茅五争霸时期,这一阶段,经销商风雨同舟,为茅台的获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。
4、2008至今,贵州茅台:消费升级,高端致胜
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新设置了消费税这一中央税,2001年,在原消费税的基础上,从量消费税开征。消费税属于价内税,在出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,企业负担加重。
面对税收政策冲击,尤其是2001年的从量税,低价酒受到的影响较大。因为低价白酒的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更加敏感,提价难度大。因此,名优酒厂纷纷压缩产量,力推高端产品。
与此同时,需求端开始消费升级,人们注重生活品味,关注健康,少喝酒,喝好酒,同时还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。
在多重因素影响下,白酒行业进入高端化时期:从2003年开始,白酒业利润总额增长率一直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率,销售收入增长率高于产量增长率。
在上述背景下,紧张激烈的茅五争霸战开启。
五粮液作为浓香型酒,大部分产能是中低端酒,受新税制冲击较大。面对利润压力,五粮液选择提高高端产品的出厂价,并对经销商进行压货。
21世纪头几年,五粮液比较强势,茅台处于防守地位,2003年、2006年都是五粮液率先提高出厂价,茅台选择跟随。到了2007年,茅台仍没有主动提价,但是产品突然供不应求、零售价大涨,局势出现反转。
从下图可以看出:茅台的渠道价差始终高于五粮液,出厂价直到2012年才高于五粮液。五粮液盲目涨价,脱离了消费者,透支了渠道利润空间,给竞争对手留下机会。
2013年发生了第三次行业危机(具体见下文),因渠道价格严重倒挂,五粮液有着十几年的合作关系的最大经销商——银基集团,不堪承受五粮液压货,不得不转向投奔茅台。
2014年,五粮液无奈大幅下调出厂价,但是此举更让经销商产生了恐惧心理,产品被更加疯狂抛售,不仅没有改变渠道价格倒挂,市场还进入了恶性循环,直到2016年才改观。
注:上图来自雪球“毛健”(毛博论投资)
笔者认为,主品牌被稀释、盲目提价、伤害渠道等,固然是五粮液守位失败的直接原因,但只是表面原因,不是根本,而根本原因是茅台的香型优势。
茅台酒作为酱香型代表,完美迎合这一时期的市场需求:产量低,但是优酒率高,高端酒产能提升速度快于浓香酒,而且工艺复杂、成本高、难度大,契合消费升级的需求。
同时,茅台多年来坚守高端这一阵地,为迎接新的消费时代做好了各项准备:
在产能方面,2001年姗姗来迟的茅台IPO成功,获得了重要的融资,建设了新的中华片区,2003年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终于圆了万吨梦。
在品牌建设方面,围绕“国酒茅台”的尊贵定位大做文章:挖掘出了许多流传很广的“历史故事”,自2001年起,在长达17年岁月中茅台申请了9次“国酒茅台”商标,虽然均因同行反对被否决,但是经过如此长期宣传,茅台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“国酒”。
在产品方面,2004年茅台推出了年份酒系列,产品具有了收藏和增值属性。最高端的80年陈酿先推出,凸显品牌的高端定位。
⚡2013年第三次行业危机:反三公消费+塑化剂丑闻⚡
2012年底,中央出台“八项规定”,严格限制“三公消费”,同时期,爆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。叠加宏观经济减速、产能过剩,整个白酒行业处于低迷状态。
高端白酒依赖的公务消费大幅萎缩,叠加很多人因看好高端酒价格继续上涨而囤酒,社会库存较高,所以以高端酒为主要产品结构的企业受伤最重。
2012年中秋成了高端白酒的供需拐点。投资需求率先退出市场,社会库存抛售后,需求进一步减少。渠道开始压货,库存加大,批发价下降,导致经销商大量抛货,最后高端白酒价格呈螺旋式下降,茅台酒丧失投资价值,五粮液批零价倒挂。
最终,白酒企业大力扩展渠道,经过调整,逐渐将市场重心从政务消费转移商务消费、朋友聚会,走出了危机阴影。
(二)弱势品牌无营销
这个道理跟“弱国无外交”类似,原因在于营销方式容易被模仿,没有强大品牌和优良品质的支撑,无法单独成为竞争优势。
例如在习水县土城镇生产浓香酒的“小糊涂仙”,首创终端营销模式,譬如代销、开瓶费、导购驻店等,这个1997年创立的新品牌,21世纪初迅速红遍大江南北。但是这种创新没有护城河,很快就有跟进者,并将终端模式推向极致:开瓶费超过100元,进店费、买断终端等形式也出现了,终端营销成本的急剧上升。
当然,小糊涂仙也做了很多品牌的宣传推广,打“难得糊涂”的文化牌,自称“茅台镇传世佳酿”蹭热点,类似的还有力推福运文化的金六福、讲土味情话的江小白,都曾红极一时,但这种话题、广告营销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护城河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聪明、懂行,这种自作聪明、缺少底蕴、低估消费者的营销炒作,不可能真正、长久地赢得消费者的心。
(三)产品战略
1、香型是否有味道优劣之分?
前面我们回顾行业龙头更替发现,香型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,清香→浓香→酱香,不同阶段的龙头都是对应香型的佼佼者,暗合了经济水平和消费潮流的变化。但是,这是否说明酱香酒比浓香酒好喝、浓香酒又比清香酒好喝呢?
笔者不这么认为,香型代表了不同的口味,就像川菜、淮扬菜、粤菜,本身并无味道好坏之分,但是同一香型的酒之间有优劣之分,各香型酒企都可以包装不同档次的酒,做出自己的高、中、低端系列产品。五粮液超越汾酒,是因为五粮液是优中选优的好酒,茅台超越五粮液有品牌、新税制、渠道等因素,茅台不仅是好酒,还能满足精神需求。
2、产品定位与定价
消费者会按照不同的消费层次来选择产品,产品价格在消费选择上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(1)高端酒(含次高端)
前面讲到,王国春在1984年就看好高端酒的发展势头,为五粮液确立了高端化方向,后来五粮液得以在行业称霸。
白酒消费税开征后,尤其是2001年从量消费税开征,中低端酒受到较大冲击。2009年为了遏制酒企设立销售公司避税,又出台了加强征收消费税的政策,对酒企利润影响很大。
为了减少政策冲击,2001-2002年,泸州老窖、全兴大曲、剑南春推出了利润率更高的高端产品“国窖1573”、“水井坊”、 “金剑南”,及时跟上了时代。
但是汾酒坚守“政治正确”,坚持“民酒”战略,做平民百姓喝得起的酒。产品战略失误使汾酒错失良机,高端市场被其他名酒占领。
2004年底,汾酒也推出了高端产品——国藏汾酒、青花瓷汾酒,但是旗下子品牌过多,扰乱了消费者心智,没有形成大单品。直到2018年,重新打造品牌,推出“青花汾酒”50年、40年、30年、20年,才开启了汾酒复兴之路。
普通飞天茅台的终端价已牢牢占据了2000元以上的高位,更不用说高端茅台;反观其他品牌的高端白酒,需要拼命控货保价,才能勉强站稳千元价格带。但是茅台零售价与出厂价之间的巨大鸿沟,即使考虑到社会库存释放可能带来的价格冲击,仍然过于畸形。
笔者认为,茅台迟迟不上调出厂价的重要原因是茅台主打红色文化,要注意“政治正确”。
季克良在接受采访时曾说:
“这几年尽管因为各种客观原因,导致茅台酒的价格几次上调,但调到什么程度,什么时候上调,我们都尽量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利益。比如说价格总是限制在我国工人最低月工资标准之下,让大众群体都能消费得起。”
“我从来没有把茅台定义为奢侈品,因为茅台的价格,远远比不上动辄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红酒和洋酒,就现在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而言,只要不是天天喝,是消费得起茅台酒的。
“我一直的主张都是要让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,不要把茅台酒价格提得很高,这么好的酒就要让老百姓都能享受才对。”
“上调茅台酒的出厂价,主要是为了兼顾国家、企业、消费者、经销商和投资者五方面的利益。一个企业、一个品牌、一个产品要长久发展,就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利益,所以我们在提价的同时又实行限价令。”
笔者搜了一下,现在普茅的建议零售价1499元确实是接近最低月工资标准。
但是在目前的供求形势下,要想实现季老所说的美好愿望,恐怕只能扩产放量。中华片区还有不少地方,那就快点开工上产能吧(五粮液和泸州老窖o(╥﹏╥)o),同时尽量在茅台镇多圈点合适的地方备用。
现在采取的让经销商集体宣誓不加价、不囤货之类的措施只会沦为笑谈,在商超、电商平台投放部分平价茅台,只是公司自欺欺人、自我安慰,反正我根本抢不到。为达到政治目的,扭曲市场价格体系,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,假装做皇帝的新衣而已。
(2)中端酒
2003年五粮液大幅提高出厂价,开启了白酒涨价潮,高端白酒价格提升,留出了竞争相对不激烈的中档价位空间,洋河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期,实现了快速发展。
在品牌方面,由于洋河大曲在消费者心智中已经形成了中低档酒的印象,所以没有选择对洋河大曲改造升级,而是开创了新品牌“蓝色经典”,并且一改传统白酒常用的红色、黄色,打造充满时尚气息的蓝色文化。
在产品口感上,洋河通过对消费者调研,发现饮用白酒后最大不适感主要是头痛、口干舌燥,首创绵柔型风格。在对4325人次进行了口味测试、对2315人次进行了饮后舒适度试验后,洋河才将绵柔“蓝色经典”推向市场。
在2003-2012年的白酒行业黄金十年中,洋河发展速度最快,营收增长超过41倍,营收规模由行业十强开外跃居第三。
(3)低端酒
低端酒毛利低,但是可以培养消费者口味偏好、对品牌的认知,并非不重要。但是各地有很多深入本地渠道的小品牌地产酒,这个领域的竞争很激烈,不容易形成优势。
汾酒厂多年来坚持做“平民酒”,老产品黄盖玻汾是一款很受欢迎的日常口粮酒,单价50元左右,质量稳定可靠、口感柔和绵甜,号称"百元以内,玻汾无敌”。
(四)渠道
一、厂商合作模式
依据厂家和经销商的主导地位不同,白酒企业渠道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:
1、经销商主导模式
如五粮液曾采用的“大商制”,把各市场区域的销售交给大经销商全权代理。
大商制是白酒行业最常见的渠道模式,具有低成本快速扩展的优势。在2003年以前的快速扩张期,五粮液充分利用大商的渠道资源优势,将旗下产品快速推向全国。
2、厂家主导模式
一种是以茅台为代表的“小经销商模式”,偏精细化,对终端的感知能力强,对渠道把控能力强。
一种是洋河曾采用的“厂商 1+1 共建模式”(深度分销模式),厂家帮助经销商完成市场开发、品牌推广等工作,经销商负责物流和资金周转,厂家对终端的把控力强。
3、利益绑定模式
以泸州老窖的“柒泉模式”及后来的“品牌专营模式”(久泰模式)为代表,厂商共同持有销售公司股份,实现利益绑定,合作共赢。
二、厂商关系
笔者认为,酒企和经销商是利益共同体,又是利益矛盾体,这两方面需要平衡好。
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,酒企应该都能深刻认识到经销商的重要价值,稳定的渠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:
1、经销商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,是厂家的蓄水池、缓冲垫。
2、经销商深耕地方,人脉丰富,是帮助厂商触达特定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渠道,对厂家的忠实消费者、潜在消费者都有较强的影响力。
3、经销商与厂家长期合作,有一定的忠诚度,当特殊事件发生时,不像普通民众容易受舆论媒体的影响,具有稳定性。
4、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,会导致其投靠竞争对手,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酒企和经销商又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,如出厂价、激励政策等,还要管理好经销商,避免跨区域窜货套利、互相压价内耗、低价抛售等问题。
茅台2022年的年报出来后,之前有朋友猜测,茅台减少了经销商的茅台酒配额,增加给了直销渠道(见下图)。但是笔者并不这么认为,若非经销商违规,取消配额,既违反合同,也伤害经销商的感情,留下“过河拆桥”的口实,远不如直接提高出厂价来得光明正大、理直气壮。
首先,年报中的“销售量”不仅包含茅台酒,还包含系列酒。
其次,年报中的“批发代理渠道”还包含商超、电商,所以将批发代理渠道减少的销量视为经销商的配额减少并不严谨。
最后,过去经销商的茅台酒销售量减少,主要是因为一些经销商因违规被取消资格,2022年减少了5家经销商(见下图),但是年报中没有备注是茅台酒经销商还是系列酒经销商,所以无法判断,两者都有可能。
三、数字化转型
白酒作为消费品,最终消费者口碑决定一切,由于经销商在中间,酒企不能直接接触到相关市场的状况,无法掌握真实库存、终端消费、消费者口碑等情况,也就无法制定精准有效的营销战略,所以,目前渠道模式呈现出扁平化、精细化的趋势。
在销售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:经销商通过囤积、窜货等手段进行套利,既损害了酒企和消费者的利益,又扰乱了整个经销体系;酒企脱离终端,制定的销售任务超出了市场的消化能力,经销商不堪重负;某地区库存过高,再继续大量投放产品,导致市场零售价大跌……
要大规模深耕渠道,背后就要有数字化做支撑。2018 年五粮液利用数字化追踪手段,实现了对渠道的有效把控。
简单来说,就是利用激励手段促使经销商、销售终端和消费者层层扫码,获取相关环节的数据,并通过虚拟俱乐部建立与消费者、销售终端、经销商的直接连接。
以前销售看经销商打款,后来看动销,现在是看实时销售。随着扫码率的增长,管理层可以在营销指挥中心的大屏、办公室的电脑或者个人的手机上看到商品产、供、销的实时数据,根据终端库存量控制发货节奏,监控出货流向,及时调整不同地区的销售计划和策略。
经销商违规行为失去了土壤,投机意识也自然消失,促使他们坚定了理性认知和正能量,市场秩序变得健康良好。多方共赢,大家的重心都聚焦在了市场和消费者身上。
洋河是行业内的营销专家,在2019年也实现了类似的数字化管理,现在更是升级到“五码关联”技术(瓶内码、瓶外码、盒外码、箱内码、箱外码)。2021年底,经销商扫码率是100%,终端门店是90%+,消费者是80%+。
通过获得精准渠道库存数据,可以避免前几年因渠道压货过多导致经销商反水、终端价格下跌、收入增长停滞的情况再次发生,有利于稳定价格、增厚渠道利润。
全文完(您居然看完了,好厉害
,快给自己点个赞吧
)
参考资料:
1、《白酒江湖沉浮启示录》系列文章,作者:毛博论投资,来源:雪球
2、《五粮液控盘分利的秘密》,作者:IT创事记
3、《中国白酒暗战30年:茅台、五粮液曾是小弟,这些酒企轮流做老大》,作者:雷彦鹏,来源:市界
4、《悲喜孔府家——鲁酒沉浮启示录》,作者:郭珍
5、《被资本裹挟的“中国名酒”,四次上市失败,现在下场惨不忍睹!》,作者:多思味美食
6、《继往开来,鉴往观今—五粮液》,作者:梧桐,来源:知乎
参考书籍推荐:
1、《季克良:我与茅台五十年》(作者:季克良 等)推荐指数:⭐⭐⭐⭐⭐
2、《茅台为什么这么牛》(胡腾 著)推荐指数:⭐⭐⭐⭐⭐
3、《茅台是怎么样酿成的》(汪中求 著)推荐指数:⭐⭐⭐⭐
4、《这就是茅台》(张小军 马玥 熊玥伽 著)推荐指数:⭐⭐⭐
欢迎点击关注,在投资的路上与我携手同行:
声明:本人所发布之文章均仅用于记录个人投资、学习思考,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。
点击“赞”和“在看”
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
留 言 处
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触阅读原文
慧思书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